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千万不要站在长辈的身份上和孩子交流,甚至控制孩子的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充分尊重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如此,交流就很容易进行了。
父母怎么样与高中阶段的孩子交流
(1)既然他已经“成熟”,可以聊些深层次或发展性话题,不要总还是谈学习,小学谈学习、初中谈学习、高中还谈学习,他能不烦?
下面一些话题仅供参考:
学校生活类话题:同学交往、学校生活等;
轻松类话题:体育、娱乐、休闲生活等;
时政类话题:时事新闻(国际国内)、焦点事件等;
三观类话题:道德事件、生活故事等;
将来成长类话题:社会职业分工、前沿行业等;
爸爸妈妈要与孩子一块成长,吸收新常识,给孩子更充足的精神养料。
2.需要以尊重、理解、倾听为主
与孩子交流需要谈我们的建议,但更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意味着不要打断孩子的话,集中精力于交流的过程。为了便于做到这一点,交流最好在安静的地方进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扰。
假如你正忙于做晚饭或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要做到认真倾听是困难的。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能使你知道孩子的问题和看法,能够帮助澄清事实,防止对孩子的误解。
常常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会发现,尽管你没对孩子提出很多需要和建议,你的孩子却更多地向你提出问题。这是由于,擅长倾听的爸爸妈妈才大概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3.艺术、巧妙地说话,学会交流的氛围
与孩子谈话必须要注意,不要上纲上线、不要损伤自尊、不要翻旧账。相信每一个爸爸妈妈教育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不可以使用一些否定、责骂等消极性的话语,这类话语并不可以引起孩子的关注,反而会让孩子误觉得这是你内心真实的想法。
就像夫妻之间的吵架,即便语出恶言,也绝不是是内心真实的想法,更多的是期望引起关注,却常常被误以为内心的声音而导致伤害一样。
爸爸妈妈要认识到,孩子最期望得到爸爸妈妈的一定、鼓励和奖赏。假如孩子和爸爸妈妈谈话时遭到批评,他会感到我们的坦率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惩罚,这将伤害他继续与爸爸妈妈直接交流的积极性。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你给了孩子生命就能支配甚至决定孩子的所有,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父母,就能代替孩子成长,把你没达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类交流都不是平等的,孩子势必会抵制;错误的交流方法,孩子势必会逆反;错误的做法,最后使父母与孩子形同陌路。
高中生容易与父母闹僵、产生隔阂是什么原因何在呢
第一,伴随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愈加强,他们不愿再像小学、初中时那样“逆来顺受”,任何事听从,而是说“NO”的时间多了,并且喜欢突源于我,以示我们的成熟。
第二,当代社会、媒体、报纸、杂志、书刊和影视对高中生的负面效应不小,父母权威、教育权威、道德权威正遭到紧急挑战,高中生常识面广,眼界宽,信息多,对抗性更强,若父母一味地“以上压下”,只能使他们对立情绪更强,隔阂越深。
第三,父母不明是非黑白,孩子稍有差错便一味责备、埋怨甚至羞辱打骂。
第四,现代高中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均竭力满足其物质需要,忽略了精神需要,不准时关注和把握孩子的精神、心理状况,又极少与他们交流谈心等到问题紧急时为时已晚。
第五,“分数、成绩—好遮百丑”观念的影响。不少父母只单纯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考好了便把孩子捧上天,考差了便没好脸色,让学生整天诚惶诚恐地只报喜不报忧,甚至什么也不讲,自然隔阂就在无形中渐渐加深了。
第六,父母对孩子缺少信息,不给他们任何隐私权,任何事都来回管束,刨根问底,孩子的一封信、一个电话、一件礼物都“神经过敏”地“上纲上线”,致使孩子不信赖父母。
第七,当今社会成生活活观念及道德观念中的一些乱序行为对高中生影响颇大,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高中生不再仅仅把自己视作爸爸妈妈的孩子,更期望能做朋友。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他们便关闭心门,不再对父母开启。
父母需要从那几个方面来理解我们的孩子
1.孩子需要你做最艰难时期的陪护人 孩子的烦恼需要要有发泄的地方,爸爸妈妈需要和他一块共情,让他们真的感觉到父母和他是站在一块的。
2.不要孩子一回家,就问学习、谈目的 孩子也需要回家放缓个人的学习状况。父母需要做的应该是少唠叨、适合鼓励。
3.孩子需要的是关注而不过多干涉 学习上要充分相信孩子,父母做好后勤服务且要适度。
4.孩子需要你做一个有前瞻性的父母 多关注高考考试状况,默默的关注,适合透露给孩子。多关注专业方面的状况剖析,学习学会自愿填报方法。
5.孩子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孩子一个安静、独立的学习环境。
6.不要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值 对孩子的期望值,宁可稍微低而不要高,重压宁小也不要大。
7.重点时刻不要自乱阵脚 父母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拥有同意现实的心理,要掌握坚强。
8.需要多帮孩子打打气 要擅长用和孩子交流的各种方法办法,要少说多听,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在高中三年级时,可以减压,轻装上阵。